《我的阿勒泰》导演滕丛丛分享:男主角巴太源于采风时的原创角色
《我的阿勒泰》导演滕丛丛分享:男主角巴太源于采风时的原创角色
《我的阿勒泰》导演滕丛丛分享:男主角巴太源于采风时的原创角色
今年(jīnnián)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85周年,6月20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“新征程上的奋斗者”中外记者(jìzhě)见面会,来自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(hángyè)的奋斗者代表围绕“牢记广电初(chū)心使命 用心服务人民群众”与记者展开交流。
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掀起了(le)以“读一本好书、看一部好剧、去一个好地方”为主题的影视文旅(wénlǚ)热潮。作为《我的阿勒泰》的导演,滕丛丛分享了这部(zhèbù)热门剧的创作过程。
她(tā)介绍,《我的阿勒泰》是一部八集的迷你剧,改编自作家李娟(lǐjuān)的散文集。“李娟老师生于新疆,成长在(zài)新疆,所以对当地的人文风情有非常深厚的感情。我和(hé)编剧彭奕宁要开始着手改编这个散文集的时候,我们是诚惶诚恐的,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在新疆生活过,对哈萨克族的所知所见(jiàn)其实都是来自于一些纪录片或者是书籍。”
为此,除了(le)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和资料(zīliào)外(wài),他们要做一件事情——“像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”。滕丛丛他们先后去(qù)了阿勒泰地区进行两次采风。当地的哈萨克族人很热情地分享了生活中的趣事,为作品编剧上丰富了很多新的内容。
滕丛丛透露,剧中一个原创角色是男主角巴太,源自于他(tā)们在(zài)采风过程(guòchéng)中认识的富蕴县的一名司机,他的名字就叫巴太,就是“幸福的人”的意思。此外,他们还在特克斯小镇认识了一名兽医,他是一个汉语掌握得(dé)非常好的哈萨克族人,曾经(céngjīng)在青岛学习驭马技术,是一名非常好的驯马师,他的这些特色也被加在了角色身上。
滕丛丛还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,“我们(wǒmen)去哈萨克族朋友(péngyǒu)家做客的时候,发现他们墙上挂着家庭照片,这些照片都是他们去县城(xiànchéng)照相馆拍摄的,拍完之后他们会把背景P成一片草原(cǎoyuán),其实他们家门口就是草原。我觉得(juéde)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,我们城里人在向往草原的时候,草原的朋友也在向往城市化。我们也把这些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放在剧集当中,形成了很好的质感,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(xiàoguǒ),我们自己也非常地(dì)满意。”
“在(zài)广电总局各方的(de)推进下,这部剧(jù)成了第一部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网络剧,也在观众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让大家可以感受到游牧大地的悲欢离合,可以跟他们共情。”滕丛丛说,这是作为创作者(chuàngzuòzhě)最荣幸的事情。
那么,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怎样的创作手法才能(cáinéng)让观众从风景入眼到情感入心的?“我觉得其实是(shì)笨方法,但最笨的方法有(yǒu)的时候可能是最真诚的方法。”滕丛丛说。
(大众(dàzhòng)新闻记者 董婉婉 刘笑笑 北京报道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